GB/T28001標準發布以來,對我國企業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的建立和完善,以及組織控制職業健康安全風險、改進職業健康安全績效等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但是,在幾年的教學和審核實踐中,我發現一些組織在貫徹標準中存在績效不高的情況。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沒有按標準要求,建立全員參與的、持續進行危險源辨識一風險評價一風險控制的、動態管理的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
一、進行持續辨識是標準的要求
標準4.3.1要求,組織應建立并保持程序,以持續進行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和實施必要的控制措施。持續就是不停地進行,而不僅只是在建立體系的初始評價時進行,或是定期進行,或是情況發生變化后才進行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和實施必要的風險控制措施。但是,后者正是當前大多數組織的做法。
二、持續辨識是控制風險必須進行的活動
為了理解“持續”的必要性,先從盲人走路說起。盲人走路的過程就是一個持續對危險源進行辨識、風險評價和實施必要的風險控制措施的全過程。這個例子告訴我們,在走路過程中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和實施必要的風險控制措施這三項活動是一組緊密相連、持續進行的活動。
其實,正常人走路也是不斷地進行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和實施必要的風險控制措施的過程。如司機在運送危險化學品過程中,不問斷地辨識路況、車況及周圍的環境情況,不斷注意(辨識)隧道的高低、山體滑坡造成的風險情況、路障情況等,并持續地進行風險評價,必要時采取控制措施,以確保安全運輸。
事實上,危險源和風險總是處于動態變化之中,無論是一類危險源(可能導致傷害和疾病的根源)還是二類危險源(可能導致傷害和疾病的狀態),都是在活動和過程中不斷變化的,人的失誤、物的故障、環境等都在變化。如在采煤過程中,瓦斯濃度在不斷變化,設備、設施、人員、坑道環境的狀態都在變化。
對于這些風險的變化和風險的時限性,許多進行活動的當事人并沒有認識到,他們對于風險的變化就象盲人走路一樣。因此,要規避風險、確保安全,只靠初始評審制定的控制措施,往往不能滿足危險源和風險動態變化的’情況。這就要求我們在活動過程中,主動發現這些風險的變化,不問斷地進行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和實施必要的控制措施。這是一項與各項業務活動同時進行,并要求全員參與的活動。
三、建立全員參與的動態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
1. 根據標準要求做好持續辨識的策劃。標準4.3.1的標題是:“對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的策劃”。標題的含義中既應包含對危險源辨識的策劃、對風險評價的策劃和對風險控制的策劃,也應包含運行活動中對危險源辨識一風險評價一風險控制這一組活動的策劃。
在危險源辨識一風險評價的方法上.應按照標準4.3.1要求,依據風險的范圍、性質和時限性進行確定,以確保該方法是主動性的而不是被動性的;與運行經驗和所采取的風險控制措施的能力相適應。即從組織的實際出發,策劃適合的方法,特別要結合風險的性質和規模、經驗和能力,建立“持續辨識”的方法,不能簡單地將別的行業、別的組織的方法拿來使用。
2. 全員參與“持續辨識”,要求每個崗位人員,特別是崗位風險較大的人員有強烈的職業健康安全意識和處置、規避風險的知識和能力,這是主動進行“持續辨識”的基礎及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績效的保證。
標準在4.4.2中明確提出,對其工作可能影響工作場所內職業健康安全的人員,應有相應的工作能力,同時組織應確保處于各有關職能和層次的員工都符合“四個意識”的要求: 符合職業健康安全方針、程序和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要求的重要性: 在工作活動中實際的或潛在的職業健康安全后果,以及個人工作的改進所帶來的職業健康安全效益: 執行職業健康安全方針和程序,實現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要求,包括應急準備和響應要求(見4.4.7)方面的作用和職責; 偏離規定的運行程序的潛在后果。 具有相應的工作能力并符合“四個意識”的要求,是員工進行危險源辨識一風險評價一風險控制的思想和知識基礎。組織應明確各崗位職業健康安全的“四個意識”,特別是風險較大的崗位,并使之形威文件予以實行。
3. 建立經常性的崗位職業健康安全檢查制度。根據每個崗位的危險源和可能出現的風險情況,結合“四個意識”的要求,充實崗位職業健康安全檢查的內容,改變安全檢查中的隨意性和盲目性,編制相應的安全檢查表,按要求進行經常性的檢查。
4. 要對危險源和風險進行持續的監視和測量,特別對一些可能造成重大后果、高風險的危險源,以及GB 18218確定的重大危險源,只要技術能力許可都應進行持續的監測。如:坑道中的瓦斯濃度,高壓鍋爐的壓力、水位、溫度,使用有害物質苯的車間現場的苯濃度等。
5. 做好對持續辨識的管理。按照GB/T 28001標準要求,管理者應在組織內建立一個全員參與的、在活動中持續進行危險源辨識一風險評價一風險控制的、動態管理的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
(1)管理者應認識持續辨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建立動態管理的思想。這包括根據“持續辨識”的結果,對目標一管理方案的建立、實施和監測的動態管理;根據“持續辨識”的結果,確定和策劃需要進行控制的與風險有關的運行與活動.建立實施和保持程序,必要時建立書面程序;根據“持續辨識”的結果,建立和修改應急預案等。
(2)在建立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時,通過建立文件、培訓f和其他各種手段,使各崗位人員不僅具有相應的崗位能力,還應具有相應的意識,應根據崗位的風險性質和規模,建立各崗位人員職業健康安全的“四個意識”要求,將其作為管理的重點之一。
(3)按照GB/T 28001標準4.4 6d的要求,在新的活動開展前建立風險評審程序,用于工作場所、過程、裝置、機械、運行程序和工作組織的設計,包括考慮與人的能力相適應,以便從根本上消除或降低職業健康安全風險。
(4)建立和強化對日常安全檢查實施情況的監視。建立“持續辨識”中出現問題的處理機制,包括崗位人員發現問題的處置方法、權限、程序和渠道,以及在崗位人員僅靠自身能力不能控制風險時的報告、呼救及應急措施。
(5)確定和建立進行持續監視、測量危險源和風險的手段,建立檢測不合格時的處置程序等。
四、做好初始評審,為“持續辨識” 和動態管理提供堅實平臺
GB/T28001標準4.3.1的輸出應包括:
1. 標準要求組織應建立并保持程序,相應的輸出應有:
(1)組織建立的對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的程序文件。程序文件中應包括組織如何進行“持續辨識”,以及組織如何實施標準條款的其他所有要求的方法、職責、范圍及記錄要求。
(2)實施程序文件的記錄,即所辨識的危險源清單、風險評價的記錄、組織的重大風險清單(不可容許風險清單)。
(3)組織對不可容許風險控制的策劃安排。
2. 標準要求規定風險分級,識別可通過4.3.3和4.3.4中所規定的措施來消除或控制的風險,相應輸出應有:組織在考慮風險評價的結果和控制效果后,確定可通過目標一管理方案消除或控制的風險項目。只有那些經過組織綜合考慮法規要求、實際能力(包括技術、財務等資源能力)和控制效果、相關方要求之后確定的不可容許風險,才通過目標一管理方案消除或控制。不可容許風險還可以通過運行控制和應急預案進行控制。隨著“持續辨識”和動態管理的開展,組織應及時更新這方面的信息。
3. 標準要求為確定設施要求提供輸入信息。通過危險源辨識一風險評價,弄清場所內設備、設施的危險源一風險的性質和規模,為設施選型、購買中的職業健康安全要求提供輸入信息,為安全使用和維護設施、設備提供輸入信息,也為“持續辨識”提供輸入信息。其相應輸出可以是:組織對每臺設施、設備(特別是與按GB 18218所辨識的重大危險源和組織所確定的、不可容許風險相關的設施、設備)的職業健康安全要求,包括對設施的要求、使用和維護要求。
4. 標準要求為識別培訓需求提供輸入信息;通過危險源辨識一風險評價,弄清各個業務崗位的危險源一風險的性質和規模,為確定各崗位人員應具備的職業健康安全能力、知識、意識、培訓、需求和內容提供輸入信息,也為“持續辨識”提供輸入信息。其相應輸出可以是:組織對各崗位人員的職業健康安全能力、知識和意識要求、培訓、需求。
5. 標準要求為開展運行控制提供輸八信息。通過危險源辨識一風險評價,確認需要控制的、與風險有關的運行和活動,識別潛在的事件和緊急情況,為運行控制和應急準備提供輸入信息,也為“持續辯識”提供輸入信息。其相應輸出可以是:組織認定的需要控制的、與風險有關的運行和活動內容清單,確定和需要制定應急計劃和程序的項目清單。
6. 標準要求規定對所要求的活動進行監視,以確保其及時有效地實施。通過危險源辨識一風險評價,為確定與風險有關的運行、活動、崗位、場所、設施需要進行監視提供了輸入信息,也為確定可能造成重大后果的、高風險的危險源需要進行持續監測提供了輸入信息,包括適合組織的定性和定量的測量,以確保對風險控制的措施能及時有效地實施。其相應輸出可以是,有關的運行、活動、崗位、場所、設施需要進行監視的定性和定量測量要求清單,以及進行持續監視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