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生產(Lean?Production,簡稱LP)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數位國際汽車計劃組織(IMVP)的專家對日本豐田準時化生產JIT(Just?In?Time)生產方式的贊譽稱呼。精,即少而精,不投入多余的生產要素,只是在適當的時間生產必要數量的市場急需產品(或下道工序急需的產品);益,即所有經營活動都要有益有效,具有經濟效益。精益生產方式JIT源于豐田生產方式,是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組織世界上14個國家的專家、學者,花費5年時間,耗資500萬美元,以汽車工業這一開創大批量生產方式和精益生產方式JIT的典型工業為例,經理論化后總結出來的。它是當前工業界最佳的一種生產組織體系和方式。
精益生產方式JIT是戰后日本汽車工業遭到的"資源稀缺"和"多品種、少批量"的市場制約的產物。它是從豐田相佐詰開始,經豐田喜一郎及大野耐一等人的共同努力,直到60年代才逐步完善而形成的。
精益生產方式JIT既是一種以最大限度地減少企業生產所占用的資源和降低企業管理和運營成本為主要目標的生產方式,又是一種理念、一種文化。實施精益生產方式JIT就是決心追求完美、追求卓越,就是精益求精、盡善盡美,為實現七個零的終極目標而不斷努力。它是支撐個人與企業生命的一種精神力量,也是在永無止境的學習過程中獲得自我滿足的一種境界。
精益生產方式JIT的實質是管理過程,包括人事組織管理的優化,大力精簡中間管理層,進行組織扁平化改革,減少非直接生產人員;推行生產均衡化同步化,實現零庫存與柔性生產;推行全生產過程(包括整個供應鏈)的質量保證體系,實現零不良;減少和降低任何環節上的浪費,實現零浪費;最終實現拉動式準時化生產方式。
精益生產方式JIT生產出來的產品品種能盡量滿足顧客的要求,而且通過其對各個環節中采用的杜絕一切浪費(人力、物力、時間、空間)的方法與手段滿足顧客對價格的要求。精益生產方式JIT要求消除一切浪費,追求精益求精和不斷改善,去掉生產環節中一切無用的東西,每個工人及其崗位的安排原則是必須增值,撤除一切不增值的崗位;精簡產品開發設計、生產、管理中一切不產生附加值的工作。其目的是以最優品質、最低成本和最高效率對市場需求作出最迅速的響應。
精益生產方式JIT與傳統生產方式的區別主要表現為:
? 改變了品質控制手段;消滅(減少)了各種緩沖區;
? 增加了職工的參與感和責任感;
? 培訓職工并與職工交流;
? 僅在需要的地方采用自動化;
? 精益組織結構。
精益生產方式JIT是圍繞著最大限度利用公司的職工、協作廠商與資產的固有能力的綜合哲學體系。這個體系要求形成一個解決問題的環境并對問題不斷改進改善,要求各個環節都是最卓越的,而這些環節打破了傳統的職能界限。
JIT作業方式的主要特點
1、實現了生產過程中各個環節之間直接制約的效果
在“推動式”計劃方式下,各生產環節直接接受生產計劃部門的生產指令,與前后環節無直接的制約關系。而JIT的“拉動式”計劃方式,各環節的生產指令直接由后序下達,后序直接督促前序執行生產指令。如出現生產延遲,各自均應負延誤生產的責任,這樣就形成了環環相扣,環環拉動的鏈,有效地保證了生產進度。
2、實現了生產作業計劃與現場控制的功能合
在傳統做法中,計劃提前編制,實施中的變化情況需通過現場統計反饋到調度部門,再采取措施調整處理,造成計劃與實施結果的偏離和控制措施的滯后。而“拉動式”方法中,生產指令由后序直接向前序下達,與生產實施的時間差距很小。
每一環節在向前序下達生產指令時,可根據本序當前的在制品及進度情況進行調整,相當于將計劃與控制功能合二為一。在制品與進度的最佳控制保證了資金占用最小、交貨最準時、企業信譽最佳,是“拉動式”計劃機制的最大優越性之一。
3、實現了各生產環節的雙重控
由于JIT方式中,生產計劃部門將粗略生產計劃下達至各生產環節,具體生產指令又靠各環節反向下達。這樣,每個生產環節一方面直接受后序督促,一方面又受生產計劃管理部門的督促。生產計劃管理部門與后序生產環節的雙重控制使生產運行更加順暢。
JIT是一種有效利用資源、降低成本的生產準則。其目標是在企業各個環節、各個部門通過不斷地改善,徹底消除無效勞動和浪費來實現企業的優化。本質上講,JIT是一種哲理,是改變企業運行機制的新的組織方法。JIT在生產計劃與控制方面的應用主要表現為:通過生產同步化、均衡化以及看板工具,達到“適時、適量、在適當地點生產出需要的、質量完善的產品”的目的。
結語:由于科學技術的發展、生產力的進步,以及大批量生產方式的不斷發展和完善,精益生產方式JIT才有可能發揮作用。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精益生產方式JIT無需大量投資,便可將生產制造技術迅速提高到世界級水平,對中國也適用。